从2022年11月30日的下午,某一线城市这边就突然撤掉了核酸检测点,尽管后面连续几天这些点也能做核酸,但基本都集中在上午,并且部分点已经不再进行核酸检测,再往后,差不多取消了三分之二的核酸点,想做个核酸,得排老长老长的队了。

后来,国内的情况基本就差不多是放开的状态,而不是放松管控了。因为核酸点差不多都取消了,健康码核酸码也就失去意义了,乘坐高铁、地铁也不再看码了。反正我是没有想明白,为什么国内突然之间就形成了180度的大转弯而且是踩死油门那种。

从2022年上半年的上海,以及下半年的全国各地来看,至少在2022年双十一之前,也就是《国务院优化疫情防控“二十条”措施》发布之前,都是侧重防控的,而在30号就突然“放开”了,中间只有20天时间,根本不足以准备和应对“放开”后的局面。

为此我坚信不疑的认定,短时间内,至少在2022年内是不会“放开”的,因为没有看到国家有任何相关方面的准备。但现实就是如此出乎人的意料,现在不论是N95口罩还是酒精,以及相关的退烧药如布洛芬、对乙酰氨基酚,又或是中成药如小柴胡颗粒,双黄连口服液等都直接卖断货了,仅有的商品价格也是翻了好几番,甚至连体温计都难以买到。

就这个卵情况,要说“放开”之前是做好了准备,是没有说服力的,也是没人相信的。同时,我还认为,就农村的这种医疗设施,即便目前国内流行的毒株致重症率下降了不少,但再如何也是个病毒感染导致的发烧,不是普通的感冒所能比拟的。而那些所谓的大号流感,大部分人可能都没有得过流感吧?因此基于这样的思路,再如何思考我也没能得出一个短时间内就会“放开”的局面,除非不把老百姓的人命当回事。

要说从经济角度考量,迫使不得不“放开”。虽然我不懂经济,大部分经济学家们也不懂经济,还是要说说个人的观点。中国是有别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国家,中国是唯一一个实现了全产业链的国家,以中国的体量和人口规模,完全可以靠自身的内循环再撑一段时间。靠内循环支撑,也并非就是要进行全闭关锁国,不与外界有任何交往。

所以经济方面可能是一个影响因素,而非绝对因素。非要说绝对因素,那也是活该,活该tm的2015年搞涨价去库存,靠房地产来实现GDP表明上的欣欣向荣,计划制定者死也不会想到会在5年后有一个这么厉害的病毒出现。

另外一个,中国的官僚体制导致了上有政策,下有对策,一管就死一放就松。要防的时候,层层加码,现在要放的时候,自然也是层层减码。以至于不少公司都默认,甚至鼓励阳性带病上班。而在疫情以防为主的时候,由于层层加码,3年来被封控的人群可能在这一次中都更倾向于放开管制,民众也默默配合了3年的防疫政策,信心耐心都磨得差不多了,再加上毒株的演化传染性越来越强,要防只会比之前要付出的代价更大。

一则经济不允许,二则民众不再那么配合,三责毒株致重症率下降感染力上升,在这三管齐下的因素下,才有了国20条新10条的相继出台。只是治理国家并非儿戏,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,突然的放开,并不像是一个大国的所作所为,更不像是在中共执行的情况下所出现的政策。我想,这里面一定还有别的因素。

而“放开”的这个时间选择的似乎也不是那么恰当,从农村老百姓来说。眼看春节就要临近了,选在这个时间点,而且是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的情况下,总感觉是政府特意要加快这段进程。这,就是中国速度,中国要快也是可以最快,要慢也是可以最慢的一个民族了。

昨天,了解了一下农村那边的情况,我才发现我之前所想的是错的。自新10条出台后,乘坐高铁都无需核酸检测,我一直思考这个春节怎么过,农村的人该如何自处?通过昨天的简单了解,情况和我想的完全相反,这个春节该怎么过就怎么过,农村人的春节丝毫不会受此影响,甚至还要赶着春节之前阳了都好,到了春节好串门拜年呢。

从之前的乡村封路般的恐惧到现在有不少老百姓认为,这玩意就和感冒发烧一样,没什么大不了,丝毫不恐慌。要不说中国人的弹性也是够大的,这个180度的认识大转弯,就是在国家媒体的宣传下,在狗屁砖家的倡议下,几分钟就改变了这个群体的认识,可谓比病毒还厉害。以至于我今天对道德经所说的“常使民无知无欲”恐怕真的就是让老百姓傻乎乎的,这样君王才好治理他们。

老百姓竟然如此容易行成共识,真不知是好还是坏,倘若有一天,全面民众大部分要面临二次感染的时候,到时候砖家会不会说发现感染有益增强抵抗力的‘益生菌’这样的说辞呢?毕竟,民众真的是太好忽悠了。不过,民众似乎也没得选,就中国农村的医疗状况,不信砖家的套话给自己增强信心,还能跟城里人抢医疗资源吗?

至于新冠的后遗症,也没什么好说的,一个是国内前3年防控做的好,感染数量太少,一个是新冠至今也才3年而已,不关说有后遗症还是没有后遗症,这些结论都还经不起时间的检验。而一次感染后多次感染的数据对比,就更少之又少了。

而今“放开”后,明后年会不会有新的更厉害的毒株出现,再结合国外的各种毒株输入到国内的话,人均2次感染都是比较好的情况了,不免为此感到堪忧。